第152节(1 / 2)
虞世南和杜如晦同时看有为,齐声道:“再说一遍!”
二郎:“喜儿说错了?你俩不用心狠手黑,除了陛下圣明,还有便是半个朝堂的文臣武将都亲如兄弟,有所不满也是当众说出来。”瞥一眼高明,“等他长大,你们老了,人走茶凉,谁还记得谁的好?”
虞世南想到他前半生,前朝还没灭亡,那时文臣武将没少相互倾轧。高明不禁说:“我不会的。”
杜如晦露出笑意:“你能做到不被蒙蔽就好了。”
二郎点头:“三省六部就那么多职位,天下又不缺有才之士,别人用手段,你不用手段只能悠然见南山。”
高明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庙堂之上也一样。”
杜如晦很是欣慰:“是这样。所以诸葛亮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好在刘禅听话,否则他在诸葛亮死后如何也撑不了三十年。”
高明看着二郎说:“我也听话。”
二郎笑着点头:“我记下了。”
稚奴捂住耳朵:“可不可以不要说话?”
高明起身朝他手上一巴掌。但他没打下去就被二郎拦住:“他快睡着了。”稚奴睁开眼,看到上空的手臂,吓得往他叔怀里钻。二郎赶忙松开高明抱住他。
喜儿拎着两把摇椅过来,给二郎一把:“在院里就听到稚奴的声音。谁又惹你了?”
“我想睡觉,大哥不叫我睡。”稚奴张口就胡扯。
虞世南原本还有点同情他,闻言一脸无奈地摇了摇头,九皇子就得太子殿下收拾。
喜儿打开折扇:“我抱你睡?”
小孩过去,喜儿给他打扇子,一会儿就进入梦乡。稚奴睡着,喜儿就把他放在有为身边。高明以前不知道馒头是用发面做的。来到村里“见多识广”,他知道想吃烧饼也得再等一两个时辰,就踏踏实实睡午觉。
钟子孟领着几个少年下田插秧,虞世南和杜如晦移到院里,杜如晦盯着稚奴和小金毛,虞世南帮喜儿拿木柴。
喜儿做两种烧饼,一众油酥里面加葱花,一种加梅干菜。
面发的很好,不一定能做出外酥里嫩又劲道的烧饼。
好在喜儿家有五条狗。五条狗晚上的食物出来,喜儿终于做成一锅烧饼。
杜如晦看到饼跟牛舌一样:“做成的也这样?”
喜儿被问糊涂了:“不然什么样?”
杜如晦知道喜儿性子直,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我在西市吃过圆的那种饼。”
“西域人做的吗?那个太硬了。”喜儿把饭桌拎出来,把盛饼的竹筐放桌上,“太烫了。等一会儿你尝尝就知道跟那个完全不一样。你如果想吃圆的,我也可以做。只是用手往炉子里贴的时候不好贴。”
等着吃还挑三拣四,杜如晦十分惭愧:“做长的吧。”
虞世南不怕烫掰一个饼,他一半,杜如晦一半。稚奴眨了眨眼睛,无法相信他被俩老头无视了:“克明,我的呢?”
换粮食
猪油味香浓郁, 经过烘烤的面也香,几种香味顺着山风飘过院门,飘到地头上, 拉着秧苗的村民从钟家门外往东,肚子里的馋虫被勾出来:“小薇,你舅母这么早做饭?”
钟子孟的地在自家斜东边, 钟家对门正好是金宝家的地。蓼蓝不愿意在院里,小薇在她堂兄地头上带孩子。闻言朝院里看一眼, 没看到喜儿,她应该在做变蛋的棚下:“做的烤饼吧。”
二郎和喜儿拉烤炉回来那天,很多村民都看到了。当时还有几人议论, 家里那么多人, 园子里种了那么多果子,喜儿就不怕累得赚了钱没命花吗。拉秧苗的村民听到过这种说法:“喜儿买烤炉不是为了进城卖饼?”
小薇盯着女儿别掉水里,一心二用以至于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什么卖饼?”
村民确定钟家没想过卖饼:“喜儿买烤炉是为了自己做着吃?”
小薇可算明白过来:“我家老老少少那么多人, 哪有时间进城卖饼。”
村民羞愧:“我也觉着不可能。喜儿先前说的枇杷膏都没空做。”
小薇:“福满楼东家帮舅母找了几个大药材铺,多的枇杷叶卖给他们, 我们就不做了。”
村民没想过这点,突然不知如何回答:“怎么就不做了?”
小薇拉着想下田的女儿:“不清楚。舅母说以后西瓜不好卖,种西瓜那片地就改种药材。我舅找人问过药材铺, 到那时就找他们买种子。”
“有没有说什么药材?”
小薇没问:“早着呢。地里石头那多,三天两头下地收拾也得收拾好几年。”
“你家有钱买粮, 怎么不在屋后麦地里种?”
陈冬日也是这么说的。小薇道:“我爹不同意。我爹说荒年有钱也买不到粮。”
村里二十五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天下大乱那几年手无寸铁的乡民生活多么艰难。同小薇说话的村民已过而立之年。闻言顿时觉着自己目光短浅:“还是你爹想得长远。”
小薇听到屋里好像吵了起来,抄起女儿就说:“我看看出什么事了。”
村民听声音像稚奴,怀疑小崽子哭闹:“快去吧。”
小薇进门就朝东边拐, 果然都在变蛋棚下:“稚奴怎么了?”
喜儿想笑又担心小崽子恼羞成怒:“他见伯施和克明吃饼没他的份,气得自己动手, 被饼烫到了。”
小薇慌忙放下女儿:“没事吧?”
“他手嫩,有点红,没烫伤。”喜儿看热闹不嫌事大(y)(h),“稚奴,还问不问,克明,我的呢?”
小孩气得鼓着嘴巴要哭给她看。小薇拉起他的小手:“我看看。”低头给他吹吹,“一会儿就好了。克明忘了谁也不敢忘了你。你看小金毛多乖。咱不能被毛弟弟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