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节(2 / 2)
就这样,北直隶由于拥有了大量新建学校且待遇较好,所以南北分榜考试的政策一出,就吸引了其他北方地区诸如山西、河南、山东的士子和教师。
在这种虹吸效应下,很快北直隶的文教从纸面数据上开始了急速膨胀。
而这几年南直隶的文教是什么水平呢?
答案是基本原地踏步,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士林里内耗严重,互相口诛笔伐,而且江南的学校早就饱和了,更是基本没有增量。
如此此消彼长之下,再乘以配平的系数,就达成了“实际没超过但在纸面上超过了”的情况。
现在南直隶在总体数据上,比北直隶要领先一小部分,但绝非是不可弥补的。
而临行前姚广孝说的是没有错的。
唯一取胜的机会,就是发展北方的工业。
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并非不可能。
北直隶有完整的工业基础,南直隶有的技术这里基本都有,炼钢、化肥、玻璃等工业部门也一应俱全而且由于战争的缘故,北直隶有大量的军用工坊用以生产火器、火药、甲冑、弓弩等物资。
不过,姜星火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问朱高煦。
姜星火转身面对朱高煦,此刻他的目光深邃而锐利,仿佛能看透人心:“我想问的是,你一直以来都以将军的身份自居,如今,你是否已经做好了成为储君的准备?”
成为储君,不代表能成为皇帝。
事实上,从储君到皇帝,尤其是在朱棣的眼皮子底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不是姜星火的胡思乱想,而是事实。
姜星火前世,朱高炽在竞争中胜出成为储君,可朱高炽的储君之位,坐的一点都不安稳。
朱棣不仅没有把封为汉王的朱高煦放到封地里,反而时刻带在身边,甚至以默许的姿态允许朱高煦在庙堂中培植势力。
就这样,汉王朱高煦及其势力在朱棣的默许和纵容下,不断攻击东宫。
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根本就不稳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事,即便如此,一旦犯错,身边的东宫署官也大多会被以“辅佐太子不力”的罪名打入诏狱,用来削弱朱高炽的羽翼,譬如杨溥就关了整整十年,直到朱棣驾崩才被放出来。
正因如此,在这种长期的高压下,朱高炽才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驾崩了。
那么即便现在朱高煦优势很大,他被立为储君,当上了太子,就稳了吗?
姜星火参考前世的历史,以及他对朱棣的了解,得出的答案非常悲观。
——完全不稳。
而且跟想象中可以弹冠相庆相反的是,恐怕朱高煦会长期遭到更狠的打压。
原因并不难猜,因为对军队有极大影响力的朱高煦成为储君,对朱棣的皇位威胁更大。
储君和皇帝,除了朱标和朱元璋等少数例子以外,基本都是无法共赢的。
而在历史上,尤其是马上皇帝,别的不用说,儿子杀老子夺权,还少吗?
光是一个安史之乱,就出了安禄山和安庆绪,史思明和史朝义这两对。
故此,姜星火可以肯定,朱高煦成为储君以后,朱棣绝对会一边往死里用,一边时不时就要打压。
而且为了制衡朱高煦,朱高炽恐怕不会被派到地方或者海外成为藩王,而是依旧维持现在的格局。
这样,朱棣就可以坐在高高的皇位上,看着两个各有短板的儿子相互争斗,如此一来,他的皇位才做的安稳。
甚至姚广孝还有过一种猜测,那就是之所以朱棣这么轻松地就把朱高燧放出去海外封藩,重要的原因就是朱高燧跟朱高煦关系好,而一旦把朱高煦立为储君,朱棣就不可能把朱高燧这个依旧掌握着一个小规模秘密情报和宫中宿卫的皇子,让他跟朱高煦走到一路去。
不然的话,军权加情报加宿卫,很容易就导致下一个玄武门之变,到时候朱棣就得跟李渊一个下场了。
所以即便朱高煦成了储君,恐怕现有的庙堂格局也不会有太过剧烈的变动,朱棣依旧会选择保留朱高炽的势力。
那么话说回来,以朱高煦的心态,能承受住这种储君之位带来的压力吗?
朱高煦也是微微一怔,他没有想到老师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
他沉默片刻,然后抬头望向夜空中的明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姜先生。”
朱高煦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作为将军,俺在战场上能够冲锋陷阵无所畏惧,但成为储君,意味着要承担起更重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有很多人跟俺荣辱与共。”
“坦率的讲,俺没做好成为储君的准备,可是俺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是的,朱高煦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储君之争,只有一个人能胜出。
而失败者,将几乎再无机会。
如果朱高炽胜了,朱高煦能不能熬死朱高炽,然后当皇帝?
答案是基本不可能。
因为大明的皇位继承权,按照宗法制从来都不是兄终弟及,而是父死子继。
朱高炽哪怕在太子位子上被熬死了,也是朱瞻基当太孙,然后朱棣驾崩直接跨过朱高煦继承皇位。
这跟朱允炆登基的逻辑,是一样的。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