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节(1 / 2)
你能想到,我能想到,姜圣想不到?
而就在这时,回过味的李至刚也不再犹豫,当机立断地表态道。
“臣刚才没说清楚,臣亦是跟夏尚书一样的想法,虽然觉得变法确实有要隘之处未能解决,但因为那个人,臣支持!”
剎那间,形势翻覆!
六部尚书,三个反对,三个支持!
“臣有一言,不吐不快。”工部尚书黄福忍不住问道:“夏尚书和李尚书,究竟是因为何人,才会下定决心支持变法?”
夏原吉和李至刚都看向了皇帝。
显然,是否曝光姜星火的身份,这个抉择,只有朱棣才能做出。
毕竟对于大臣们来说,有人知道姜星火的存在,有人不知道。
但不论知道还是不知道,姜星火这个一直在诏狱里,通过讲课来指导朱棣治国的大明国师,都不是摆在台面上的。
故此,众臣们知晓姜星火存在的,也在皇帝的明确警告下,极有默契地共同保守住了这个不算公开的秘密。
而眼下,是到了这个秘密被公开的时候了?
解缙心情复杂地看着眉头微蹙的皇帝。
面对姜星火这个横空出世的妖孽,一开始解缙还有几分不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项项旷古未有的政策的提出。
解缙的心态,从不屑变成了震惊,从震惊变成了自惭形秽,又从自惭形秽变成了麻木。
人何必跟妖孽去比呢?
而解缙知道,只要今天,在这个大明帝国高层决策者云集的内阁值房里,“姜星火”这三个字被朱棣说出来。
那么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要到来了。
在这种令人惶恐不安,却又不得不切实接受的历史洪流面前。
哪怕是解缙这种大才子,也颇感无力。
而就在此时,朱棣缓缓开口。
“今日,是时候告诉你们了。”
指点朕的仙人【求月票!】
此时的朱棣,神情很平静。
仿佛即将掀起的风暴,并非他这一言而引发的。
哪怕“姜星火”这三个字一旦正式由皇帝说出口,就意味着某种极为严肃的庙堂变革的开始。
事实上,如果不是姜星火的存在,朱棣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本认识不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他的父亲,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曾经对他说过,他作为大明的藩王,同样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立于天地间的意义便是痛击胡虏,守卫汉家河山。
这句话,一度深刻烙印在朱棣心中。
所以,他曾数次率军出塞,征伐蒙古,不辞爬冰卧雪,不避战阵刀枪。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却慢慢放弃了这个信仰。
从洪武二十五年,他的大哥朱标巡视关中后染上风寒猝然离世开始,朱棣的人生轨迹,也跟着发生了偏离。
他的二哥秦王朱樉,洪武二十八年被下人毒死。
他的三哥晋王朱棡,洪武三十一年病死。
于是,朱棣成了诸藩中年纪最长、军功最大、势力最强的藩王,也成了小皇帝朱允炆的眼中钉、肉中刺。
被逼到死路上的朱棣,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藩王,他走上了一条从未有人成功过的道路。
——在大一统王朝里,以一地抗一国,起兵造反!
靖难四年,他是燕军最高统帅,而更多的时候,他是一名亲临战阵第一线的战士。
所以,朱棣那时候的信仰也很简单,既然选择了奋起反抗,他便希望战斗到最后,哪怕是力战而死,他也不会被朱允炆那个黄口小儿像羞辱其他藩王一样,将他羞辱至死。
这是他唯一活着的信仰。
但现在,这份信仰,似乎被姜星火改写了。
“其实有一件事,一直没有向朝野公布。”
回过神来的朱棣看着众臣,用一贯坚定沉着的语气道:“朕,得到了仙人的指点!”
轰——!
仿若晴天霹雳般,在场的每一位大臣脑海中都炸响了一道雷,一片空白。
“陛下!”
好半晌后,众臣终于醒悟了过来,纷纷跪伏于地。
“仙人之说何等荒谬?自秦始皇求仙出海以来,历朝历代皆有君王追寻长生久视之仙人,可谁曾听说过真有什么仙人存世呢?”工部尚书黄福站起身来,激动无比的反驳道。
仙人之说,不过虚妄。
黄福这种务实主义者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什么长生久视的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