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3节(1 / 2)
皇后和淑妃一边看一边讨论,脸上目光中满是惊叹。
就连对萧遥有恶意的太后,也被这幅绣品吸引了全服心神,看得眼睛都忘了眨。
一时之间,朝堂上,满是夸赞声。
过了许久,皇帝如梦初醒,马上看向萧遥:“萧大家此绣品大妙!针脚均匀细密,颜色过渡自然,花与鱼都异常逼真。便是朕这宫中,也没有如此优秀的绣品。”
秦越生怕皇帝说着说着,就让萧遥留在宫中给他刺绣,忙道:“这绣品的确极佳,不过我们只看到了一面,还想再看看另一面,看质量是否比得上先前那一面。”
皇帝回神,马上好奇起来——这是双面异色绣,那么就意味着,另一面亦是鱼戏莲叶间,但是颜色不同,自己看过的一面已经渐趋完美,另一面,又该如何绣,如何配色,才不输那一面呢?
他马上命太监换一面看。
两个太监交换了位置,让皇帝看到另一面。
皇帝盯着另一面,目露异彩,忘了说话。
本以为,那一面已经足够完美了,不想这一面,仍旧让人大开眼界。
这一面的莲花,仍然是一枝独秀迎风招展,可却带上了不沾凡尘的仙气,水中的鱼儿,则于灵动的神韵之中,亦带上了仙气,仿佛下一刻便鱼跃龙门。
“妙!妙!妙!”皇帝忍不住一边拍掌一边站起来,走近这幅绣品,如痴似醉地看起来。
丞相以及六部尚书几个,也情不自禁地起身,走近去欣赏绣品。
李永真见了,身体激动得微微颤抖起来。
他知道,经过今日,李家刺绣,将名扬天下。
这一切,都是因为萧遥!
因为她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双面异色绣!
秦越之前便欣赏过无数次了,此时并不过去与人争,而是走到萧遥身旁,含笑道:“你的绣品很好。”你本人更好。
可惜,后一句,他不敢说。
这是个并不十分正式的宫宴,他来回走动没什么问题,可是当众夸赞萧遥,就太出格了。
萧遥微微一笑:“谢谢。”
秦越看着萧遥的笑脸,愣住了,脸和耳朵,不由自主地烧了起来,心脏更是跳得奇快无比,仿佛下一刻就要从腹中跳出来。
过了不知多久,皇帝回神,目光炯炯地看向萧遥:“萧大家这幅绣品,不啻于画坛名家的大作,说是天下第一刺绣大家也不为过!此绣品,朕甚悦之。来人,赏萧大家白银三千两,玉如意一柄,珍珠一盒,各式珠宝头面一套,貂皮两件……”
赏完了还嫌不过瘾,又命人准备笔墨,亲自写下“第一绣”三个字赠给萧遥。
李永真再次激动得浑身发抖,心里对萧遥充满了感激。
萧遥上前谢恩,收了皇帝的字拿在手上,至于其他珠宝,应该会在她出宫之后送到她府上的。
拿到皇帝赐的字没多久,萧遥便发现,有一道隐晦的目光一直在打量自己。
一开始,她以为是太后,可是暗暗观察过,发现那道视线是从看绣品的人群中传过来的,便借着侧身跟秦越说话的功夫,用眼角余光留意。
很快,她便看到,不时打量她的,是先前秦越介绍过的兵部尚书。
此人为何如此打量她?
是认出她从前的身份还是有别的企图?
萧遥趋向于前者,本来不错的心情,便受到了影响。
她如今得了皇帝的夸赞,足可以在外立足了,可是她和秦越还未曾和离,这事当真闹出来,她是不占理的,再有侯府、方家和周家不时找她,她会有无尽的烦恼。
得想个法子,避一避此事才是。
萧遥正琢磨着怎么跟兵部尚书搭上话并劝兵部尚书,就听到耳旁传来一道柔和的女声:“萧大家,皇后娘娘有请。”
秦越看出萧遥有些神思不属,便上前提醒:“萧姑娘,你去罢,皇后娘娘喜欢绣品,想必是要赞你以及跟你谈一谈用什么法子能让衣裳上的刺绣活起来。”
萧遥走到皇后身边,听到皇后问的果然和她身上仿佛会动的刺绣有关,便一五一十说了起来。
皇后听完,脸上露出恍然之色,却又忍不住叹气:“这听着容易,要学会可不容易。”
萧遥笑着说道:“这倒也不难,李家的华裳堂过两日便在京城开张,承蒙娘娘瞧得起这刺绣,什么时候想要了,或是差人去明华堂学,或是令明华堂的绣娘亲自进宫绣,都是可以的。”
皇后对这个提议显然很满意,笑着说道:“京里也有华裳堂,倒方便我等了。”
旁边几个宫妃纷纷笑着点头附和。
不管她们心里想什么,此时对华服都是满心欢喜的,尤其是看到萧遥款款而来时衣服上“花叶随风舞”的盛景。
淑妃见皇帝的目光不时看过来,直直落在萧遥身上,担心皇帝当真对萧遥有想法,便笑着说道:“我瞧秦世子待姑娘与别个不同,想来好事将近罢?”
萧遥冷不防她说这话,心中愕然,怔了怔才道:“淑妃娘娘说笑了。”别的诸如秦越已有妻室之类的话却不好说出来,因为一旦有人叫破她的身份,她此时说的便有欺骗宫妃甚至皇帝之嫌,若太后抓住机会发难,不仅她倒霉,还会连累秦越。
为了不让淑妃再说别的,萧遥马上转移了话题,与几个宫妃谈起了刺绣。
淑妃虽然不乐意让萧遥转移话题,但着实对在衣服上绣出逼真且像活过来的花草感兴趣,也加入进去。
太后端坐上方,也瞧见了皇帝看向萧遥时充满掠夺性的惊艳目光,听到淑妃问萧遥和秦越是否好事将近时,她心中一松,想着若萧遥承认她和秦越有情,皇帝说不得会罢手,却不想,萧遥竟说淑妃这话是在说笑。
太后听到这回答,第一时间便是看皇帝的反应,当见着了皇帝瞬间亮起来的目光,一颗心止不住地往下沉,再看萧遥时,目光便比原先晦涩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