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5节(2 / 2)
奚暄忙道:“约翰先生毕竟是山姆国人,张大有自然叮嘱过,可是约翰先生不听,难不成张大有还敢动手不成?再说了,张大有也不可能知道,挽晴和约翰先生认识啊。”
奚大帅还是坚持:“你且出去,我得想想。”
奚暄很失望,他恨不得马上建功立业的火热之心像被冰水泼过一般,说不出的难受,这一刻,他心中甚是生起一股对奚大帅的怨气。
他觉得,如果自己没办法凭借这一次战役扬名,绝对是奚大帅的错,他甚至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奚大帅属意的继承人是奚昭,所以才千方百计阻止自己建功立业。
不过奚暄不死心,因此去找倒向自己的那几个将领,将此事告诉那几个将领。
唐如山听了,连忙追问:“大少夫人是亲自从约翰先生那里问到的消息吗?”
陈云海几个也迫切地看向奚暄。
奚暄点头:“千真万确。约翰先生还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让我们要抓住机会。”这是苏挽晴说的,可是奚暄知道,说出是苏挽晴的话,众老将未必听,更不会重视,可说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他们肯定听。
陈云海和唐如山几个听了,也如奚暄一般,心动起来。
这次,不是过去那种争夺地盘的行为,而是被大部分文人说是正义的战役,如果他们打赢了,名气绝对能上一个台阶,更会被那些平时瞧不起他们这些大老粗的文人写花团锦簇的文章夸赞,最关键的是,极有可能流芳百世!
唐如山和陈云海几个相视一眼,对奚暄道:“我们去找大帅。”
奚暄跟他们说,也是打着让他们说服奚大帅的主意,当下忙带他们去找奚大帅。
奚大帅还是有些迟疑,可是当手下好几个将领都表示此战可打,并认为如果担心有诈,可以提前做好紧急预案,所以打一场损失也不会大。
有张大有旧疾发作的消息,有将领支持,还是轮翻上来,洗脑式的劝说支持,奚大帅不免有些动心。
唐如山见奚大帅心动了,又加了一剂猛药:“如今三公子败局已定,大帅的声誉也因此大受影响,为今之计,只有立下让世人瞩目的功绩,才能洗脱三公子带给大帅的污名,大帅三思啊!”
奚大帅更心动了,不过他毕竟不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因此命人将其他将领请过来商议。
其他将领要么是支持奚昭的,要么是中立的,听完所有的信息,一时沉吟不定。
支持奚昭的,都担心奚昭,急得不行,但是如果这的确是个好机会,他们也不可能放过,毕竟他们是领兵打仗的,打胜仗才是关键。
唐如山见状,细细分析出战的优劣,又一再鼓吹。
中立那几个听完,都被说服了。
便是有几个支持奚昭的,也觉得此战必胜,当下也动摇了。
还有几个支持奚昭的心中很是失望,觉得奚昭未免太不争气——这次出征,不跟着奚大帅没有建树就算了,居然还遇险,累得奚大帅到处求人,心中的天平不免倒向了奚暄。
奚大帅见众将表态之后,都表示可以出击,便点了头。
一个时辰后,大家急匆匆吃完饭,便领兵出发了。
大军小心翼翼地推进,在朱玉城外的石榴镇遇到了强烈的抵抗,双方激战一个小时,以奚大帅的胜利而告终。
奚暄兴高采烈,忍不住对奚大帅道:“爹,看来消息是准确的。这次,我们要立下首功了!”
奚大帅点头,但看到奚暄脸上的激动,还是叮嘱道:“战场上的事,万不可掉以轻心。”
奚暄应了,心中却很不以为然。
明明事实证明,他才是对的,他这个老爹居然也吝于夸赞他几句,平平平时还挺爱在部下和外人面前夸赞他的。
唐如山笑道:“依我看,大公子这次啊,立下大功了。若不是他探听到张大有身有暗疾,此时又正值病发,我们如何能这般顺利?”
奚大帅道:“刀剑炮火无眼,绝不能沾沾自喜。”
奚暄听得很是憋气,但还是应了。
但是随后,还是主动提出充当前军率先出击。
奚大帅怕他有危险,不肯答应。
支持奚昭的将领心想奚昭目前处于劣势,如果让奚暄充当前军立下汗马功劳,奚昭肯定会被贬低得说不出去的地步,当下忙附和奚大帅。
这时唐如山和陈云海出列,表示愿意跟奚暄一起打头阵:“我等虽不如大帅那般用兵如神,但这些年南征北战,也算有点经验。此番跟大公子打头阵,别的不说,必能劝住大公子的。”
支持奚暄的,连忙出声附和。
他们这次是铁了心要将奚暄捧上位,让大帅和世人看到,奚暄和奚昭,根本就是云泥之别。
因劝的人多,唐如山和陈云海又的确是可靠的,再加上奚大帅也希望奚暄一举成名,最终还是点了头,但不忘叮嘱:“遇险时,一定要小心,另外,万不可轻敌。”
奚暄马上高兴地应了,发表了一通不击破张大有的军队绝不还家的宣言,便跟唐如山和陈云海出发了。
奚大帅领着其他将领跟在后面。
奚暄过了石榴镇,跟一股敌军不期而遇。
那股敌军最初是想打的,可是趁着火光看到奚暄身后的士兵从拐弯处转出来,人数是己方的好几倍,马上扭头就跑,一些比较重型的兵器都不要了。
奚暄见了,连忙指挥大队人马追上去。
唐如山刚要劝奚暄小心,别中了敌人诡计,就见奚暄已经迎上去了,生怕有危险,连忙拍马领兵跟了上去。
陈云海见状,忙也领军追上去。
三支军队急促追赶,不知不觉间,直直冲入了一个密林。
唐如山那股子激动过后,看到黑夜里,四周是一片影影绰绰的密林,警惕心起,马上扬声喝道:“大家千万小心,别中了埋伏。”
话音刚落,两旁忽然枪声大作。